• 当前位置 >
  • 新闻动态

探索生前预嘱“科研+实践”的共建模式 ——暨南大学护理学院一行来访交流

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formatDate(infoObj.addTime,'yyyy-MM-dd HH:mm:ss')}}

3月2日上午10时,在协会志愿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临床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符隆文博士后引荐下,暨南大学护理学院龚霓副教授师生一行,来到协会就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在护理领域的推广、实地调研与科研合作共建等事宜进行交流,本次交流活动由协会李瑛会长主持。

龚副教授一直不遗余力开展安宁疗护的研究,此前了解到深圳作为安宁疗护的先锋城市,已将生前预嘱进行立法并实施,而协会是推广与宣传的重要平台,本次交流希望能搭建合作的桥梁,共同探索共建的模式。对龚副教授的赞赏与合作意向,李瑛会长表示感谢和欢迎,并介绍了协会在去年已经着手计划进行人们对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认知态度方面的调研,目前亟需高校科研人才资源的介入,进一步推动调研的落实。

微信图片_20230307161123.jpg

随后龚教授介绍了团队成员,以及目前团队在做前期安宁疗护系列研究的主题。来交流的学生均是在读研究生,他们都提到各自与安宁疗护结缘的故事,有的是在工作实践中看见在ICU病房中的病患过度医疗引发的思考;有的是基于个人的宗教信仰了解到安宁疗护。仍在求学阶段的他们,由于对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的了解程度不足,深切希望能有更多“实践性”的教育和体验,为日后从事安宁疗护工作埋下种子。龚副教授提到:“目前深圳在立法上已经向前走了很大一步,但后面落实一定还存在不少困难。为了突破这些困难,我们也做了很多针对性的研究。通往善终是一条路,生前预嘱立法可能是这条路的起点或者准备阶段,从起点到终点这个过程,不同的时间段,我们到底需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研究项目与思考。感觉大家在目标上有很多契合点,正好有机会可以一起探讨,希望能够互相成就,共同成长。”

李会长谈到,深圳对于生前预嘱的立法,体现了对人权的重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为安宁疗护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她认为,体系化的安宁疗护知识纳入医学教育课程中很有必要。建议将生前预嘱推广工作引入校园,生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安宁疗护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既需要基础教育也需要临床实践,人文关怀是这项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会长现场以“坏消息的告知”这个主题为例子,分享了自己过往临床实践的故事和经验。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坏消息告知在我国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除了有临床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医学人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丰富的知识,才有可能完成好这项工作。因此,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势在必行。同学们深受感染,纷纷表达了在未来的路上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做好安宁疗护服务。

微信图片_20230307160324.jpg

在推动宣传上,胡华秘书长提到,协会对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联动高校调研,协会可以更好掌握生前预嘱立法在深圳的实施情况,有助于协会在推广生前预嘱与安宁疗护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协会与交流团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由协会提供调研平台,共同参与中山七院和暨大护理学院的联动调研,并作为安宁疗护的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人才、资源和成果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未来的合作搭建“科研+实践”的共建模式,共同为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的推广宣传和科研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