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 新闻动态

中英联合培训 | 深圳市安宁疗护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开课

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formatDate(infoObj.addTime,'yyyy-MM-dd HH:mm:ss')}}

生前预嘱推广  2021-12-04 

为推动深圳市安宁缓和医疗的发展,培育安宁疗护人才与师资力量,11月25日-28日,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共同开展的深圳市安宁疗护人才培养项目师资培训班正式开课。

640.png

培训班的培训师们来自于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与英国圣克里斯托弗护理院合作开展的缓和医疗培训项目,即英国圣克里斯托弗护理院认证的QELCA© 培训师、QELCA© 学员,以及国内教学理论专家等。

640 (2).png

640 (1).png

在培训班的开课仪式上,由深圳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项目发展研究部刘敏部长主持,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王瑛、中英联合培训中方执行主席宁晓红、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处二级调研员许月琴分别发表了讲话。

用宁晓红医生的话说,培训为期四天,是线上安宁疗护培训课程从来没有过的长度。因此,课程内容前所未有的充实、多样。在中英联合培训QELCA© 培训师共同努力下,特别为深圳市安宁疗护人才培养项目精心定制了症状控制、舒适护理、共照、沟通、教学技巧等教学模块,通过案例演练、反馈原则、点评答疑等方式,真实有效的提升参训者的临床教学能力。

课程也充分利用线上的优势,创新地开展多媒体教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王玉梅医生就如何与末期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北京协和医院的戴晓艳医生就如何告知末期患者病情、北京海淀医院的秦苑医生就如何召开家庭会议分别录制了案例示范视频,用视频的形式向学员介绍病例。虽然视频中涉及到的患者、家属都由志愿者或其他医生扮演,但这丝毫不妨碍视频对真实氛围的还原。视频中扮演者流下的泪水,比再多的文字都更有感染力。

640 (5).png

不仅如此,学员们能通过分析视频中医生的表情、语言、动作,说话的语气,与患者和家属的距离远近等细节,最直观地学习到沟通交流的技巧。比如,观看完王玉梅医生的视频,在分组讨论中,一位受训医生就提到一个细节:王玉梅医生坐着和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交流时,是不是椅子的高度也有讲究?对此,王玉梅医生予以肯定的回答,并补充说,在与末期患者交流时,医生最好能平视患者,与患者保持45度角,避免面对面交谈带来的压迫感。同时,医生可以与患者保持一臂的距离,与患者太近也会有压迫感,太远又有距离感。

640 (6).png

在分析完视频所呈现的信息后,学员们还会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来切身体会患者和家属的心境,也通过扮演来实践课程中学习到的沟通技巧。在学习如何召开家庭会议的课程中,各小组分别模拟了一场家庭会议。观察完小组学员的表现,秦苑医生告诉学员,医生习惯于讲事儿、讲道理,习惯于忽略情绪。要培养觉察病人和家属情绪的能力,医生首先要能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层面上的敏锐度,如果觉察不到自己的情绪,医生很难做到觉察病人和家属的情绪。

640 (7).png

培训的第二天,每个小组都举出了一个或更多曾经困扰学员们的真实案例。在学习了各种沟通技巧之后,培训师要求学员们再次回到真实案例当时的情境下,让学员们思考是否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一位学员分享说,已经十三年了,她仍没法忘记某位生命末期老人的眼神。眼神混合着害怕、焦虑与惊恐。在学习安宁疗护的相关知识后,如果回到那时,她会握着老人的手,告诉老人病情,让老人放心地离世。

640 (8).png

为了培育深圳市安宁疗护人才与师资力量,这次培训还特别开设了提高教学技能的培训。在培训的最后一天,来自中华医学会的贾丽冰助理研究员介绍了前沿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北京协和医院宁晓红医生讲述了自己在安宁疗护领域教学的实践经历,并强调“做”的重要性,建议学员先去照顾病人,再去尝试传授。事实上,整个培训过程都体现了对“做”的重视——怎么做缓解疼痛、怎么做舒适护理、怎么做会诊、怎么做沟通等等。在实践中学习,也在实践中感悟,相信通过这次培训,能够有力地推动了深圳市安宁缓和医疗人才力量的建设。

致谢: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和觉行义工的现场协助支持

                                                                                                                  撰稿:雪竹

校对:王博、江伟、张海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