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 新闻动态

生命末期是永不言弃还是尊严谢幕?——“生前预嘱与安宁疗护”大学生主题辩论表演赛

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formatDate(infoObj.addTime,'yyyy-MM-dd HH:mm:ss')}}

人间四月芳菲尽,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似乎离别跟思念也成为了主旋律,不可避免让人想到“死亡”的话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到“向死而生”——人只要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只有知道怎么面对死,才真正知道怎么活。

为推广生前预嘱与安宁疗护,树立“优逝”的社会观念,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联合中山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共同举办了一场“生前预嘱与安宁疗护”主题生命教育辩论表演赛,吸引了60多名医学生参与。活动邀请中山大学医学院辩论队特邀学生辩手以“生命末期是永不言弃还是尊严谢幕?”为主题进行辩论。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嘉宾有中山大学医学院团委书记金旭、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临床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殷华、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艳华律师、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李瑛会长。


微信图片_20230413142426.jpg

主持人胡华秘书长在介绍辩论赛的背景时提到,2022年6月23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并于2023年1月1日施行,深圳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将生前预嘱纳入法律体系的城市。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成立于2021年3月26日,在协会成立之初,一直积极配合生前预嘱在深圳立法提案的拟定,组建相关专家共同讨论建立生前预嘱立法的相关事宜,并一直致力于向民众推广“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的理念,让每一个人在生命末期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尊严。生前预嘱虽然已在深圳立法,“万里长征”开启了第一步,但是落地实施仍面临“关山难越”,推广普及生前预嘱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微信图片_20230413145004.jpg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都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辩论赛是一场思想火花迸发的交流过程,对于“生命末期是永不言弃还是尊严谢幕?”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本次辩论赛的正方辩题是“生命末期应该让生命带着尊严去谢幕”,反方辩题是“生命末期应该让生命继续抢救不放弃”。

微信图片_20230413145720.jpg

正方辩手认为,首先让生命带着尊严离开,是对生命的尊重。在生命末期,疾病让人变得虚弱和痛苦,这时候治疗只会带来更多的折磨和痛苦。让患者带着尊严离世,是对病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尊重,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其次,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在当前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患者继续毫无意义的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而让患者自主选择是否继续治疗,放弃无效治疗,不仅可以避免对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还可以让更多有紧急医疗需求的人受益。最后,让生命带着尊严去谢幕,并不是一种轻率的选择,这种选择需要患者和家属深思熟虑,并在医疗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作出决定。生命是宝贵的,尊严更是无价的。患者的死亡不应该是一种耻辱或不幸,而应该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230413145425.jpg

反方辩手认为,在生命最后关头坚持的一分一秒,不是时间表盘上冰冷的刻度,它意味着一份希望,一份给予患者与家属双方的希望,只要还活着就存在“见最后一面”的希望。若在生命末期永不言弃,坚持治疗到最后一刻,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可能在延长的过程中,特效药或新的治疗方案会出现,患者情况也可能会好转。作为医生,我们应当保证患者利益优先,有责任给予患者力所能及的合理的治疗和关怀,同时不放弃寻求更优的治疗方案。正是医务工作者有了这样的责任心,正是他们坚持永不言弃,医学才能够发展,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辩论赛的魅力从不在于结果的输赢,而是过程的思辨,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我们欣喜刚踏入大学的医学生已经有深刻的医学人文观和对医生伦理价值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30413142557.jpg

中山大学医学院团委书记金旭点评提到,医学院辩论队也是刚成立不久,今天大家有这样的表现很欣喜,也感谢正反方的表现。对于辩论的主题,自己其实也有了一个答案。

微信图片_20230413142606.jp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临床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殷华点评提到,人可以有立场,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正确的观点,所有观点都会随着时间不断更新优化。作为医生的立场是要竭力帮助患者,而对于终末期患者,还需要综合考虑如何帮助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总体来看本次辩论十分精彩,议题非常有意义,组织形式很新颖。

微信图片_20230413142614.jpg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艳华律师点评提到,作为法律人听这场辩论觉得非常精彩,拓宽了自己医学方面的视野。从医生的视角,医生是没有权利去放弃的,治病救人是义务,必须要全力救治;而作为患者,有权利决定是否继续接受治疗,或者以怎样的方式治疗。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和尊严都有不同的要求,有人认为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必须尽力抢救,这个尊严是希望生命的长度更长;有人认为在最后的时光里,尽可能跟家人多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个尊严是希望生命的宽度更宽。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生命教育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这也需要我们更多参与其中。本次辩题是让我们思考自己究竟想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也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微信图片_20230413150628.jpg

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李瑛会长最后点评分享提到,协会的使命是让生前预嘱家喻户晓,今天可能是第一次透过辩论赛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站在协会的立场,肯定是支持正方的观点,但反方提到的问题确实也是我们在推广和宣传生前预嘱时经常会遇到的。辩论焦点集中在尊严谢幕还是永不言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科技和医学的发展进步,让很多过去我们认为不可治愈的疾病得到治疗,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科技和医学仍然有边界,在某一个阶段还是会有相对的边界,每个时间的边界会不一样,总之死亡对每个生命来说都不可避免。至于放弃无效医疗是谁的选择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命自主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因此,在自己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生前预嘱,明确表达自己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走时的医疗护理选择,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大家今天辩论的争议主要围绕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关于生命末期的界定。《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第七十八条时说到,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需要经两名临床执业医师明确诊断,指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评估预期生存期在六个月以内。

二是关于无效医疗的界定。在行医过程中,抢救每一条生命永不放弃,是医生的终极目标,治疗是永远需要的,无论是治愈性治疗,还是缓解症状的治疗。就像有些肿瘤患者的一系列治疗,从一开始效果非常好,到后面一次次的治疗可能已经没有效果。这种治疗是指对原发病的治疗,而不是泛指所有的治疗。当对原发病的治疗已经没有任何作用,而且整个过程对患者来说只带来痛苦,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心理承受方面的痛苦,这样的治疗就是无效医疗。作为医者是需要深刻思考,既然治疗已经没有意义,我们是否要让患者了解真实的情况,好让患者自主安排生命最后的时间呢?

三是关于安宁疗护是否等同于放弃治疗。这也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安宁疗护并不等同于放弃治疗。安宁疗护是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让生命在最后的时间活好每一天,而不是让他放弃治疗等待死亡。我们通过控制症状,让患者解除身体的痛苦,通过身心社灵全方位的照顾,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当然,患者有自主权,如果患者认为要倾尽所有去治疗到最后一刻,作为医者会尊重其意愿。所以生前预嘱就是体现患者个人主观意愿最直观的结果,如果患者事前有签署生前预嘱,到了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医生和家属都能知道患者的意愿,这样就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尊严。

微信图片_20230413142650.jpg

最后,李会长通过安宁树“带走一片树叶,传播一种理念”的宣传,呼吁大家积极成为生前预嘱的推广大使,一起让生前预嘱家喻户晓!活动也在此圆满结束,为大家送上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和生前预嘱宣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