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第五届清华中元论坛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秉承“慎终追远、向死观生”的人文精神,以“寻源 观生 启慧——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生命智慧”为主题,希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对话,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生命关怀体系提供智识支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为本届论坛的召开致开幕词。刘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从浩渺的古籍文献里,挖掘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探寻文化传承的脉络是我毕生从事的研究。中元节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生命文化,与我的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代文学作品里,不乏关于中元节的记载与描绘。这些文字,如同穿越时空的纽带,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在这一节日里的所思、所感、所为。从这些文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元节对于古人而言,是一次与逝去亲人跨越阴阳界限的对话,是对家族血脉传承的深刻认知,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周月红书记委托路桂军主任代为致辞。周书记在致辞中对本届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希望与会者能够在清华大学的智慧沃土上,以敬畏之心叩问生命本质,以文明之光照亮生死之境。
本届清华中元论坛的第一位讲者,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倪玉平教授。倪教授以《明清时期的中元节》为题,回顾了我国明清时期中元节的习俗和地域差异,重点讨论了中元节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和对死亡的管理。倪老师在总结中指出,在生死之间,明清时期的中国人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通过仪式与象征,将不可控的死亡转化为可控的文化实践,通过集体行为,将个人恐惧转化为社会公共负担,通过年复一年的实践,将断裂的生死转化为连续的生命循环。这些生死智慧为现代人面临的死亡困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不是通过医疗技术逃避死亡,也不是在死亡面前陷入绝望,而是学会与死亡和平共处,承认它是生命的延长,是生命永存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位讲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陆杰华老师,陆教授以《从避而不谈到坦然对话——死亡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为题,分享了我国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陆教授结合死亡教育的阶段性特征,系统地回顾了我国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强调了死亡教育对构建理性的生死观,培养个体的生命责任意识和提升对临终者的关怀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陆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我们终将死亡。死亡不仅仅是甚至一直不是单纯的医学事件。死亡始终是一种社会,身体,心理和精神事件。当我们如此理解死亡时,我们就会更加正视这场大戏中的每名参演者。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景军教授以《将死亡带回生活——艺术展》为题,分享了将死亡带回生活艺术展发起的初衷和展出的部分作品及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言说。景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言说死亡的空间基本上都是私人化场所,甚至在亲人之间,也难以启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改变这种情况,借助哲理照亮我们对生生死死的理解。将死亡带回生活正是为这种改变做出的一点点的努力。
来自深圳的王艺洁同学以《姊妹,我们相约中元》为题,分享了自己与家人一起陪伴妹妹面对疾病,死亡和哀伤时的所思所想。艺洁同学在分享中提到,死亡从来不应是生命旅程中的可怖怪兽,它只是安静的栖息在生命脉络之中,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而非生命的结局。与妹妹相约中元,更像是一个与遗憾和解的机会,是一场跨越生死的盛大会面,这一约定早已超越了悲伤,留下了更加珍贵的礼物——让我懂得了生命最原本的脆弱,让我有了与遗憾和解的智慧,让我真正懂得敬畏生命并活出对生命的热爱。
本届论坛的下午场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开场。胡泳教授以《向死而生——爱这个世界》 为题。胡泳教授首先分享了哲学家朱锐老师在临终之际的感言,“对话是最好的告别方式。”紧接着胡泳老师以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类是面向死亡的存在”为基,围绕本真,真正的向死而在,死亡的不同类型等主题进行了思辨式的论述和讲解。胡泳教授指出,人始终处在可能性和未完成之中,我们通过他人的死亡来感受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是“他者的脸唤起我的责任”,这也提醒我们作为照护者,必须要认识到“你无法掌握他者,但你必须为之负责”。最后,胡泳教授以“我们向死而在,但爱这个世界。”结束了分享。
《心研人格地图》者 心理工作者欧琳娜老师以《半世缘,一生情》为题分享自己陪伴妈妈面对疾病,死亡与哀伤的心路历程。欧琳娜老师将这一心路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从第一阶段执着于拼出一条血路到第二阶段带着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的信念学会陪伴再到第三阶段有勇气尊重并接纳生命本真的选择到第四阶段温暖的拥抱死亡,在爱的盛筵中与哀伤和平共处。欧琳娜老师在分享中指出,在安宁疗护病房,在与妈妈分别的时刻,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的慌乱和恐惧,在那一刻死亡像一个温暖的拥抱,把妈妈和我们一家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在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爱超越生死的深刻意义。
滑膜肉瘤晚期患者李清以《知死乐生——病痛启迪人生》 为题,介绍了自己罹患肿瘤之后的生死感悟。李清同学在分享中指出,病痛带给我的不仅是身体的折磨,更是一种深刻的瓦解,在6年的抗癌过程中,来自家人,同学,朋友的爱给她带来了无尽的支持与抚慰。尽管如此,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而那名为爱的沉默之墙,却无法抚慰这种恐惧。通过为自己举办婚葬礼,李清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实现了涅槃重生,让爱重新变得生动且活泼,让她懂得了爱,不仅仅只是爱,更是被看见,被认可和被需要的行动,让她更加珍惜可贵的生命。最后,李清同学以“请务必千次万次救自己于水火之中”为结束语,希望每一个都能好好珍惜生命,那是世间唯一最宝贵的东西。
大千影业CEO赵林林先生以《大千世界看中元》为题,以其独特视角阐述了中元节对于生命意义的重要,并结合自身的感受和在媒体制作中遇到的人和事儿,以叙事方式娓娓道来,为大家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老师以《中元“我为你代言”》为题分享了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和家属带给安宁团队的生死实践和生死智慧。路老师在分享中指出,从业安宁即是在生命的尽头,处理感性,理性和灵性的问题,我们需要让感性理性化,让理性感性化,让灵性生活化,让生活灵性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与生命和死亡的和解。路老师结合具体而真实的案例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生动的阐释,并进一步总结,今天我们在中元节为逝去的人们代言,在中元节讨论生命和解,实则在追问文明对待消亡的态度。死亡不是溃败,而是精神种子的成熟飘散,生命的谢幕不是火光的熄灭,而是将光收进种子的内核,待春风再起,绿满枝头。
本届论坛还举办了圆桌论坛环节,分别为中元之门和智慧中元,邀请了安宁患者家属,北京师范大学车凤教授,知名媒体人方锦涛老师,肿瘤患者大福,安宁疗护专家李瑛老师,人间世制片人陈爽老师参与讨论分享。大家围绕中元节与生死文化和生死哲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路桂军主任为本次论坛做了闭幕致辞。路老师从感恩,启迪和希望三个维度对本届论坛的成功召开进行了总结,路老师在致辞中指出,清华中元论坛从小范围的研讨会发展到国家级的生命教育品牌,不是因为我们做的太多,而是因为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声音,需要理性与温情并存的生死教育,需要跨越多学科的协同共同铸就生命关怀的体系,需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向下扎根。
本次论坛在前央视主持人路一鸣老师的友情主持下顺利完成。路一鸣老师真诚且敢于表达自我,兼具睿智与儒雅的主持风格让本届论坛增色颇多,同期在线观看人数达170万余人次。